一、 項目緣起:特色村鎮保護與改造規劃
聚焦鄉村振興中陜西關中地區鄉村的特色基因傳承和功能提升問題,渭南·南焦村依托“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合作單位項目“產業發展互促視角下的特色村鎮功能提升技術”,根植鄉村稟賦與特色,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基因,打造鄉村特色活動空間;兼顧村莊澇池、排水渠等基礎設施提升;采用“駐村設計師+鄉村基建隊”建造模式,利用本土材料與工藝,提高鄉村人居環境品質,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工程。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針對南焦村存在的特色缺失、公共空間欠缺、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居環境品質較差等關中鄉村普遍問題,設計運用本土材料,結合村民公共生活功能需求,將歷史要素保護、文化傳承、功能提升有機融合,是關中地區鄉村振興的一次有益實踐。
二、初識南焦:歷史底蘊深厚的關中鄉村
南焦村位于陜西省渭南市經開區信義街道,據村史記載,元末明初焦氏先祖為躲避戰亂,由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南八里焦莊遷至渭南縣南焦村(明清稱焦村),村內現存一棵樹齡三百多年的老槐樹,以及觀音廟、石牌坊、古井、焦家大院等重要歷史文化遺存,由于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利用,大多荒廢,無人問津,缺乏標識,有些甚至已被雜草和農田覆蓋,被村民遺忘。
文化具有召喚鄉愁,建立共同情感的功能,以文化重塑社區自豪感,構建共同信仰,讓所有人享受參與其中的價值與快樂是振興鄉村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一個好的鄉村景觀跟歷史與集體記憶有關,深入挖掘鄉村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探討其在當代鄉村建設中的傳承方式,對于豐富鄉村文化景觀具有重要價值。
南焦村先天文化資源條件極佳,稍加延展就能輕松獲益。改造設計當中,團隊秉持“大而全不如小而美”的理念,采用鄉村微更新的設計策略,注重通過小場景的營造和點狀的修補帶來鄉村價值的提升。微更新的過程不僅接近鄉村自身發展規律,且易于把控,避免大規模影響現有鄉村空間和居住環境(宅基地使用權)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鄉土社會宅基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色村鎮的功能品質提升點優先選擇村莊公共空間:小尺度廣場、街巷、歷史遺存周邊等。難點則在于如何利用小空間、巧手法、低投入來塑造更能打動人的小場景。


△南焦村歷史文化要素
三、人文空間:挖掘歷史文化要素,打造鄉村公共空間
1、廟前廟后
村內保留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間的觀音廟,建筑本體幾經修筑,保存完好,但廟前廟后的外部空間凌亂不堪,后院作為垃圾收集點使用,相鄰院墻也破損嚴重。
設計將觀音廟外部空間劃分為廟前的祭拜區和廟后的村民活動區。廟前參悟佛理,澄澈己心,廟后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前后空間分別通過墻體與地面對空間加以限定,有機融合場地既有種植綠化,連續的景觀墻承載功德碑、禮儀文化等標識信息,同時與相鄰民宅之間起到護坡的作用,較好地處理了場地高差。景觀墻的材料選擇當地常用的紅磚、青瓦,與鄉村建筑風貌保持一致。鋪地一改以往水泥硬化作法,采用紅磚立鋪、灌沙干鋪工藝,達到透水呼吸的效果。同時結合保留的三棵桑樹,砌筑紅磚座椅,為村民提供休閑納涼的場所。

△觀音廟節點平面圖


△改造過程

△廟前祭拜區

△廟后活動區

△休閑納涼空間

△地形高差處理

△觀音廟夜景

△祭拜區夜景
2、牌坊景觀軸線
村中現存一座清光緒年間的石牌坊,是一座四柱三聯式,三層仿木結構,疊檐挑角式石雕建筑。其高約8米,通寬6.5米,側寬1.5米,中間寬2.6米,門洞高2.9米,一層、二層各施三級斗拱,三層施六組斗拱。牌坊是封建社會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具有情感承載、紀念追思、標識引導的功能。南焦村石牌坊作為重要的文物,雖然處于高地,但場地空間非常有限,未能形成與之相配的空間氛圍。
景觀改造利用牌坊與村莊主干道對應關系,打通原本封閉狹小的空間,塑造軸線序列,強化軸線秩序,從而使得牌坊成為重要的節點空間,同時弱化牌坊背景民居的形式,凸顯其場所主體的地位。牌坊上匾、聯、以及雕刻、繪畫來說明抒發或者寄托某種思想,是中國人一種特殊的建筑審美方式,它是直接的理性提示,但又能起到審美作用。建筑審美價值充分體現在那工整優美,鏗鏘動人的箴言雅句之中。設計將牌坊的梁柱結構和匾聯文字雕刻投影到廣場地面,通過景觀的設計為村民提供重新認知歷史的機會。

△牌坊節點平面圖

△改造過程

△軸線序列

△廣場區

△梁柱結構及匾聯文字雕刻投影
3、井外世界
“市井文化”簡單的說就是以市井為中心,包括市井中的市民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語言、飲食、人際交流。古有五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和景泉,水井是和山岳江河一樣,享受著隆重的恩典,讓人敬畏。根據村史記載,村中原有一口古井,但現在沒有了蹤跡。經過多方問詢以及村里老人的幫助下,終于在一處民宅的前院菜地找到了古井的原址,但場地早已被雜草覆蓋,難以識別。
這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古井重見天日,記憶的復活是活化的開始,一口水井就是一方世界。節點空間設計由古井、??繀^、流動區、展示區、停留區組成,以標識鄉村歷史文化遺存兼顧村民日?;顒?。

△古井節點平面圖

△改造過程

△古井節點

△村民休息區

△古井夜景
4、老槐樹下
村里現存一棵老槐樹,2002年倒塌前已生長了三百多年,絕大部分至今仍在頑強生存。老槐樹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盡管歷盡蒼桑,久經風霜,但依舊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老槐樹節點由樹池區、活動區、引導區組成,強調樹下空間營造。設計將相鄰住宅由宅院通向室外的明溝排水改為暗埋管道排水,既保證居民生活功能又提升了居住環境品質。地面落影與落葉鋪裝等痕跡設計增強老槐樹與大地的緊密關系。

△老槐樹節點平面圖

△改造過程

△兒童在樹下玩耍
5、深宅大院
村內現存一座清同治年間修建的焦家大院,最初由九進院落構成,如今只剩一進院保存最為完好,但前院雜草叢生,無明顯標識。設計利用寬敞的前院空間設置村民活動廣場,搭配樹池和石板鋪裝,為村民提供娛樂休息的場所。

△焦家大院節點平面圖

△改造過程

△焦家大院
四、基礎設施:完善雨洪利用技術,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品質
調研中發現南焦村原有排水設施不完善,澇池系統不完善,環境品質差,同時缺少排水渠,雨季道路泥濘,污水橫流,嚴重影響鄉村衛生環境和整體風貌。
雨洪利用是解決渭河以北村落缺水和防洪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澇池是本地區雨洪利用的主要設施,排水系統設計包含澇池、設備間、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調節池、排水管道及排水蓋板涵。其中排水蓋板涵布置在主要村道兩側,通過排水管道將收集的輕度生活污水和雨水排至調節池及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處理達標后排至澇池,村域范圍內共新建澇池4座。為了保護鄉村人居環境以及區域內河流水系水質,項目中使用的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出水嚴格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

△排水系統規劃

△改造前

△改造后
五、鄉建模式:駐村設計師+鄉村基建隊
項目采用“駐村設計師+鄉村基建隊”建設模式,由建筑專業研究生駐村設計指導,聯合本地鄉村工匠施工,采用本土材料,降低建設成本。在建設過程中,不盲目追求城市景觀的建設模式,遵循本土傳統文化,采用傳統工藝建造,重塑鄉村文化自豪。

△駐村設計師+鄉村基建隊
設計遵循就地原則:因地制宜,匯集設計師與當地匠人的智慧,就地取材,快速實施,且低成本;找準鄉村特色基因,以“藝術化處理”對小尺度空間更新改造,塑造連點成面的特色節點。創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鄉村公共空間,并將這些小尺度空間以點帶面構建成一個豐富多彩的鄉村公共空間網絡。利用催化式的小尺度場景營造介入更新實踐,對鄉村發展產生巨大的提升帶動作用。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基于特色基因傳承的鄉村功能提升改造示范——渭南·南焦村
設計方: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陜西市政建筑設計院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建工第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設計&完成年份:2021年5月& 2021年10月
主創:高博
設計團隊:高博、李志民、張萬龍、王蓉、姚園舒、楊夢嬌、尚路軒、翟欣、賀思靜、王雨萌、石楚凡、畢新雅、徐菁華、王筱婕、孟慶民、徐方園、鄭一帆、張喬、王璐、楊潤鵬、楊贊
項目地址:陜西省渭南市經開區信義街道南焦村
攝影版權:張曉明
客戶:渭南經開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回復 BLUE小皇帝: 我覺得很好,這種鄉建項目首先不是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必然要求極強的成本控制,在狹小的場地賦予其基本的功能,又根據材料的特點,功能的要求設計出符合當地特色的形式,同時又融入綠建技術,這是排除資本干擾,真正從當地土壤延伸出來的,極具克制美的佳作———讓事物是它本來該有的那個樣子
表示很失望,村民自己改造都比這個好吧
.....挺幼稚的設計手法
回復 BLUE小皇帝: 你來
表示很失望,村民自己改造都比這個好吧
說是延展旅游屬性,成品的旅游功能沒有。說是結合在地文化,紅磚屬性和瓦片的疊落更掩蓋了在地性。更像是在做一個村部的休閑區一般的實驗性作品。也沒有探討當下文化旅游村莊面臨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回復 BLUE小皇帝: 喊口號站政治隊很積極就行了 很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
表示很失望,村民自己改造都比這個好吧
表示很失望,村民自己改造都比這個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