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中心 我的學堂 我的旅行 退出賬號

啟東彭宅 / 立木設計研究室

ArchitectureDaily ArchitectureDaily

作者:立木設計研究室
原文鏈接

開始FIRE之后,80后彭先生決定帶著妻兒回到老家,與父母一同生活。因此,對這處位于啟東鄉下的老宅進行翻修,變成迫在眉睫的事情。改造后的新彭宅,需要同時容納兩代人迥異的生活習慣,使鄉村與城市生活方式在此水乳交融,并且涇渭分明。啟東的鄉建規定較為嚴格,要求彭宅必須在原輪廓線內完成翻新(基底面積90平米),外觀效果也應當與原始“火柴盒”相吻合。待翻新的老宅建設于上世紀80年代,是一棟標準的農村樓房,這種簡易標準的農村樓房也由于其經濟性,影響了那個年代大江南北的鄉村風貌。這是一個頗具挑戰的設計,既不是城里人的附庸風雅,也不只是農村人的現代改善,而是需要在一個充滿限制的框架內,完成一個讓城鄉三代人感到舒適的日??臻g。

基地位于村莊盡端,背靠高鐵與公路,車輛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因此彭宅面向公路和鐵路的東側與北側都幾乎沒有開窗,使它如同一座碉堡,頑強地抵抗著滾滾而來的城鎮化浪潮。彭宅可開啟的窗戶都位于面向村子的西側與南側,為避免可能導致無限期停工的村民舉報,建筑沒有任何超出基底輪廓的出挑。彭宅謹慎小心地與這片熟悉又陌生的田野對話,仿佛一個試圖歸來的旅人。

盡管一切都符合規定與流程,有豐富鄉建經驗的建筑師朋友還是提醒我們用“拆一半造一半”的方式翻新,這不僅意味著建造難度與造價的激增,也實際上影響了方案的生成邏輯——從剖面開始。伴隨著鄉土社會支離破碎的過程,村子的鄰里關系逐漸變得微妙,利益與親緣兩條線索同時在支配著逐漸松散的社會網絡。在開工之前,業主非常自信的保證施工一定會一切順利,因為村子里不僅一部分鄰居沾親帶故,家人們也挨家挨戶地打過招呼。但舉報和爭吵依然如期而至,最終原本的雞舍與柴房部分經過多輪努力依然無法保住,照片與遙感影像都無法證明它曾經的存在。令人僥幸的是,主體建筑經過兩個剖面的拼合,最終能夠翻新建成。

失去附屬小平房之后的彭宅在氣質上變得清冷,最終我們不得不接受了這座略顯孤傲的房子。原先準備作為麻將室的附屬平房以葡萄架的形式延續,彭老先生依然可以和鄰居們在此打麻將,除了失去屋頂和圍護,一切一如從前。這仿佛是對于彭先生一家“歸園田居”的隱喻,這一個上下左右都由剖面拼合而成的建筑,是某種變化中的城鄉異質混合的結果,盡管它看起來與老屋似曾相識,但又已經完全不同。

需要考慮老人百年后舉辦后事的地方,這甚至是設計任務書的唯一要求,這使彭宅在類型學上區別于別墅或民宿。翻新前的老宅設一堂屋一廂屋,除堂屋外,一層廂屋居住長輩,二層則是子女臥室,這也是80年代最適應當地風俗習慣的樓房原型。堂屋是傳統民居中的禮儀空間,用于尊祖敬神、祭天拜地、婚喪壽慶等。在中國鄉村,紅白喜事是鄉土社會關系的重要連接點,雖然隨著城市化進程,年輕人的婚禮逐漸“洋氣”,一般已不在家中舉辦,但老人們的喪禮依然延續著“傳統”。一家老人過世,停靈在堂屋,天數由風水先生根據生辰八字計算,全村都會來幫忙張羅,洗菜做飯,接待賓客等等。對于彭老先生來說,自己的后事是否辦得合適且體面,兒子媳婦對賓客和鄉鄰們能否都盡到禮數,是最為要緊的事情。

鄉村生活沒有秘密,鄉鄰們會隨時到訪,彭宅因循鄉鄰的普遍作法,也不設院墻。設計一層延續了傳統的堂屋與廂屋的空間組合,堂屋大門常開,廂屋為老人居室,“一堂一廂”適應老一輩的日常生活,戶型細節在傳統格局的基礎上進行了適老優化。過去堂屋正中對景一般為香案,掛中堂畫,作為祭拜所用。新彭宅已無此類需求,設計將這一對景轉譯為西廚與高窗,藍天白云入畫,也為堂屋帶來柔和的照明。新彭宅一層使用與老宅一致的水磨石地面,老人和鄉鄰進出大多經過泥土地,鞋底較臟,水磨石結實耐用、方便打理。老人房的雙臥室設有獨立對外的門,白天常開,也可以通過西側門與葡萄架直接相連,鄉鄰們也時常來小坐。和風穿堂、往來閑談,這是家中50后老一輩所熟悉的,屬于鄉村熟人社會的生活方式。

城——公區與私域
二層以上是80后子女一家的生活空間,通過換鞋這個簡易儀式,提示人們將進入一個更為私密的領域,也謝絕了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訪。二層設有起居室與書房,它是實際意義上的現代住宅客廳,80后子女一家在此起居與會客。起居室聯通上下兩個中庭,是“城”“鄉”連接點,高達10米的通高賦予這個空間強烈的儀式感,也將二層以上的小家庭生活聯系在一起。盡管彭宅從外觀視覺上僅2層半,但內部通過錯層設計,翻新后的彭宅實際有4層。設計將彭先生的書房,孩子臥室與書房,主臥與妻子書房等分設不同層,保證每個家庭成員的私密與獨立。我們在每一層都設有書房,使80后小家庭的所有人都有獨立的工作、閱讀、娛樂空間。隨著時代變遷,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下,私人空間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相對于全家擠在一起看電視,人們開始更愿意在自己的空間里使用電子設備,去閱讀或觀看自己更感興趣的內容。

但我們依然在二層以上的空間里,預留了豐富的看與被看的關系。相對于一層的完全敞開,二層以上的互動則更加曖昧,通過一系列連續的通高彼此聯系?!巴诵荨敝蟮呐硐壬患乙猿垂蔀橹鳂I,通高在空間圖形上如同股票連續漲停的曲線,使新彭宅成為朋友們口中的“漲停之家”?!皾q?!蓖ǜ咦鳛樽≌L水的另類演繹,也會給這一家人帶來更多的吉祥與好運。我們將這個住宅命名為Crossing House,就像它在鳥瞰圖中所呈現的,一個位于交叉口的房子?;夭蝗サ泥l村與無法告別的城市,我們正處在這樣的交叉口,而這個房子的內部也是一個交叉口,通向兩種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建筑南側三層四層以兩個相互咬合并錯動退讓的陽臺形成立面上“crossing”的關系,三層兒童房的內陽臺和四層主臥的露臺呈對角線設置,與同樣呈對角設置的三層客臥和四層主臥的方形玻璃窗構成了“X”,這種在垂直方向的縱深變化使得不同房間的風景變得富有層次,是一種“紛至沓來”的詩意,消解了水平、垂直、斜向與內外空間的邊界,也消除了過極小基底面積下“火柴盒”輪廓帶來的敦實感。建筑它以堅實和脫離的背影與象征速度與陌生的城市告別,而用柔軟與開放的面龐朝向日漸衰老與凋零的村莊。南側二層書房設置轉角玻璃窗,延伸到西側,間之以似窗似門的透明洞口,緊接著便是三層高度上的橫向長窗。西側洞口橫豎的幾何變化削弱了山墻實面的厚重感,也為三層兒童房的書房提供了內化的風景。北側唯一的兩個洞口正是一層客廳和二層起居室的通高,建筑內部空間關系以最直白的幾何語匯反映在立面,也是對室外樸樹景觀的借景。

新彭宅的設計是鄉村與城市生活方式的異質混合,大家庭與小家庭,兩代父母與子女的生活網絡在此交織,最終調和成簡潔理性的建筑整體空間。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去人歸,50后、80后與10后各自的生活方式也都在發生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項目圖紙 

△原建筑示意圖

△基地示意圖

△總平面圖

△立面圖

△立面圖

△立面圖

△立面圖

△剖面示意圖

△分析圖

△交通流線分析圖

△剖面圖

△剖面圖

 項目信息 

建筑師: 立木設計研究室

面積: 250 m2

項目年份: 2023

攝影師:朱清言

廠家:  Denison, Duoyi, Lipang, Terrazzo & Marble, Texture coating, Wood Veneer

主創設計師: 劉津瑞、鄒明溪

設計團隊: 李佳妍、李春瑤、郇雨、程苗、謝舜冰、劉明昊、管浩廷、肖羅琴、陳子茜、鄒承幸、許鳳潔、王劉陽

室內施工圖設計: 一卜川

室內施工圖設計團隊: 小沖哥、辛林凱,王運發,王德升,萬育伊

項目駐場: 李翔、郇雨

設計顧問: 申鵬

結構顧問: 結構顧問:唐熙、劉承亮

暖通顧問: 芮文

項目經理: 郭嵐

地點: 南通



0條評論
ArchitectureDaily ArchitectureDaily

作者:立木設計研究室
原文鏈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學院來稿須知 關閉
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我們非常歡迎各類投稿。
幾點簡單的來稿須知,望您耐心讀完。
來稿要求如下:

● 作品類稿件

1、高清項目實景照片/效果圖/模型照片/手繪草圖
2、高清技術圖紙,如:分析圖/主要平立剖/總平面/關鍵節點詳圖
(圖片要求:無水印,格式為JPG,圖片分辨率72,寬度大于1200像素)
3、詳實的設計說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實準確的基本項目信息
5、如有項目視頻,請提供高清項目視頻
6、貴司的LOGO、官網相關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處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圖清晰且無水印圖片
2、內容有趣有料,文字流暢通順。
3、作者姓名,若有公號請提供公號名稱及LOGO
我們的編輯將在收到稿件后的3個工作日內審稿并與您取得聯系,如果沒有刊載也會在3個工作日內您答復。
投稿郵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問請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學院 建筑學院

建筑學院APP

為建筑師而打造的精品應用

點擊下載
close
社交賬號登錄
close
close
close
歡迎加入【建筑學院】
快去完善你的個人信息吧!
完善資料
等下完善
close
色欲日本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_在线无码av_男子进鳄鱼池捡手机险遭攻击_色五月网